欢迎来到青岛理工大学后勤管理处!

党建工作

当前位置: 首页 > 党建工作 > 工会工作 > 正文

在教育的原野上播种星光——一名社会工作教师的生命叙事

发布时间:2025-05-15   作者:   点击数:

在教育的原野上播种星光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——一名社会工作教师的生命叙事

人文与外国语学院  刘世颖  一等奖

【编者按】教育是国之大计、党之大计,教师是立教之本、兴教之源。为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,展示我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新成果,生动讲述立德树人、教书育人的感人故事,近期学校组织开展了“师者本色——我的从教故事”征文活动。经各二级党委推荐、专家评审,评选出特等奖3件,一等奖13件、二等奖23件、三等奖35件。教师工作部即日起在“师德典范”专栏刊发部分优秀获奖作品,以飨读者。


我是一名社会工作专业的教师,从教十九年来,始终坚信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,更是生命的唤醒与爱的延续。每当看到学生们眼中闪烁的理想之光,或是受助群体脸上绽放的笑容,我便更加坚定:师者的使命,在于以仁爱之心,在他人心中播撒希望的种子,让教育的温度温暖每一个需要关怀的角落。

一、疫情中的“社工小课堂”:用专业守护成长

2020年春天,新冠疫情席卷全国,学校停课,社区封闭,无数家庭陷入焦虑。一天深夜,我接到薛家岛学区一位社区工作者的电话:“刘老师,很多孩子在家上网课跟不上,家长急得直掉眼泪,您能帮帮他们吗?”电话那头的声音充满无助。那一晚,我辗转难眠,脑海中浮现出孩子们趴在书桌前茫然无措的模样。

第二天,我便召集教研室的同事和学生志愿者,紧急策划“社工小课堂”项目。我们通过线上平台,为社区困境儿童提供一对一学业辅导和心理疏导。短短一周内,59名孩子加入了我们的课堂。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叫小雨的女孩,父母是外来务工人员,疫情期间失业在家,她因家庭变故变得沉默寡言。我们的志愿者每天陪她读课文、画图画,渐渐打开她的心扉。一次视频课上,小雨突然说:“老师,我长大后也想当社工,像你们一样帮助别人。”那一刻,我眼眶湿润——原来爱与希望的传递,竟如此简单而深刻。

三个月里,我们累计服务超五千次,活动被十余家媒体报道,还荣获中国社会工作学会社区社会工作专业委员会颁发的“疫情期间社区社会工作优秀案例征集活动”二等奖。但更让我自豪的是,这个项目后来升级为“青理公益课堂”,200多名大学生志愿者持续为小学生开设兴趣课程,将线上关怀延伸至线下陪伴。我们更是以此项目为背景,形成了薛家岛学区大社区教育模式,荣获青岛市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项目大赛优秀奖。目前青少年公益课堂已延续五年从服务青岛扩展到高密、临沂、云南,从线上辅导延伸到线下指导,受益群体不断增加,教育的力量,正是在这样的接力中生生不息。

二、汶川重建:在废墟上播种希望

2008年汶川地震后,我主动申请加入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的灾后重建项目,带领学生奔赴四川广元。那时的宝轮镇小学只剩断壁残垣,孩子们挤在临时板房里上课,眼中满是惶恐。我和学生们住在危楼改建的宿舍,白天协助重建校园,晚上为孩子们开展心理团辅。

记得一个叫小川的男孩,地震中失去了父母,整日蜷缩在角落不说话。我们设计了一场“画出你的家”活动,其他孩子都在纸上画了房子和父母,唯独小川的画是一片空白。我轻轻握住他的手说:“小川,未来的家可以由你自己来创造。”他愣了一会儿,突然抓起彩笔,在纸上画了一所大大的学校,旁边站着穿红马甲的社工。后来,小川成了我们的小助手,帮忙分发物资、组织活动。离别那天,他塞给我一张纸条:“刘老师,等我长大了,也要去青岛找你学社工。”

十年后,我收到一封来自广元教育局的信,信中写道:“灾难可以摧毁家园,但你们社工成为孩子心中的光。”这份跨越时空的深情,让我深刻体会到:教育的意义,不仅在于治愈创伤,更在于赋予人重建生活的勇气。

三、自闭症儿童的“星星课堂”:让沉默的世界发声

在青岛自闭症儿童学校,我带领学生开展了一项长期服务项目。起初,孩子们对我们充满戒备,有的甚至尖叫着躲进角落。志愿者小张沮丧地问:“刘老师,我们真的能帮到他们吗?”我拍拍她的肩:“爱需要耐心,就像等待一朵花开。”

我们设计了一套游戏化干预方案,用音乐、绘画和肢体互动慢慢接近孩子。有个叫昊昊的男孩,从未开口说过话。一次活动中,我播放了他最喜欢的儿歌,他突然抓住我的手,跟着节奏轻轻摇晃。那一刻,全场安静下来,所有人的眼眶都红了。三个月后,昊昊第一次含糊地喊出“妈妈”,他的母亲泪流满面,紧紧抱住我说:“谢谢您,让我的孩子找到了声音。”

这项服务持续了五年,累计帮助近百个自闭症家庭。许多学生毕业后选择投身特殊教育行业,他们说:“是那些孩子教会我们,真正的沟通不需要语言,而是心灵的共鸣。”

四、乡村振兴中的“社工站”:让知识扎根土地

2020年,我受山东省民政厅委托,带队赴临沂平邑县开展“社会工作教育扶贫”。这个革命老区的留守儿童学校条件艰苦,图书匮乏,孩子们的知识世界几乎与外界隔绝。我们送去200本图书,并策划了“青少年增能计划”。

在蒙阳新星学校,我遇到一对姐弟,父母常年在外打工,姐姐小芳每天背着弟弟上学。我们为她开设了“小小图书管理员”岗位,让她带领同学整理书籍。渐渐地,小芳变得自信开朗,还在全县演讲比赛中获了奖。离别时,她塞给我一颗糖:“老师,我长大了要建一座图书馆,让村里的孩子都有书看。”

此后两年,我们三次重返平邑,协助当地建设基层社工站,孵化社区组织。看到曾经的“空白村落”有了自己的志愿者队伍,我深感:教育者的仁爱,不仅要“授人以鱼”,更要“授人以渔”,让知识与希望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。

五、仁爱之心的传承:从课堂到人生的接力

十九年来,我最欣慰的,是看到学生们将仁爱之心传递下去。曾指导的许多个社会工作服务中心,已为孤寡老人、残疾儿童等群体服务百余次;学生小鹿毕业后创办社工机构,成为青岛社工行业的领军者;更多年轻人选择考研深造,将社会工作的火种带到更远的地方……

每年毕业季,我都会收到学生的留言:“老师,您教给我们的不仅是知识,还有如何用生命影响生命。”这些话语让我坚信:教育是一场温暖的奔赴,而仁爱之心,正是照亮这场奔赴的永恒星光。

愿做一盏灯,照亮前行路!从汶川的废墟到疫情中的屏幕,从自闭症儿童的沉默世界到乡村振兴的田间地头,我始终以仁爱为舟,以专业为桨,载着学生驶向教育的彼岸。师者的幸福,莫过于见证一颗颗心被点亮,一个个生命因爱而丰盈。未来,我愿继续做一盏灯,用微光照亮更多需要温暖的角落——因为教育的本质,本就是一场传播爱与希望的旅途。

图1 刘世颖老师在“专业社工+志愿服务”基本规范论证会上发言

图2 刘世颖老师为社区居民提供社工服务

图3 刘世颖老师在武台镇开展乡村社工站科普讲座

图4 刘世颖老师带领学生与社区负责人开会讨论

图5 刘世颖老师带领学生团队在“专业社工+志愿服务”试点社区长期服务


联系方式

综合管理科

黄岛校区:68052277

市北校区:85071162

项目管理科

联系电话:86877887

校园与物业管理服务中心

黄岛校区:86875352

市北校区:85071270

能源与维修服务中心

黄岛校区:86875781

市北校区:85071114

饮食管理服务中心

黄岛校区:68052011

市北校区:85071166

校医院

黄岛校区:68052017

市北校区:85071798

-

 

版权所有:青岛理工大学黄岛校区地址:青岛市黄岛区嘉陵江路777号 邮编:266520 市北校区地址:青岛市抚顺路11号 邮编:266033 临沂校区地址:临沂市费县县城东外环1号 邮编:273400